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支持發(fā)展智慧農業(yè),拓展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。這是一號文件首次將“低空經濟”納入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,這不僅意味著我國農業(yè)生產方式正經歷巨大變革,更預示著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經濟等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。
“低空經濟”在重慶市農業(yè)農村領域有哪些運用場景?當前又遇到了怎樣的難題?連日來,記者展開了調查——
種了幾十年青菜頭的涪陵菜農何中益,今年第一次感受到了“黑科技”帶來的便利——1臺無人機,兩名飛手,11小時,20噸青菜頭便從田間地頭裝到了貨車里。
讓無人機吊運農產品,不僅讓他不再為青菜頭的運輸煩惱,還縮短了青菜頭從砍收到加工的周轉時間,最大程度保障了菜頭的鮮度。
過去小伙費力背一天
如今“飛”完10多分鐘
60歲的何中益,是涪陵區(qū)珍溪鎮(zhèn)卷洞村的一名種菜能手。他種有10多畝青菜頭,其中有3畝位于沒有便道的半山腰。要把3畝地上的菜頭運出來,多年來唯一的辦法是用背篼背到500多米外的公路邊,然后再用三輪車拉到收購點。
“娃兒常年在外打工,老伴又患病,干不了重活,只有我一個人背?!焙沃幸嬲f,前些年人年輕,還不成問題,這幾年上了歲數,背起來很吃力。今年2月初,眼看要收菜頭了,無奈之下他找到了副鎮(zhèn)長楊進。
當時,剛成立不久的重慶質飛物流發(fā)展有限公司的無人機隊,正在涪陵當地開展無人機吊運助農服務。從網上看到他們的推廣視頻后,楊進聯系了飛手何治龍,希望他們能幫農民吊運青菜頭。
對方一口答應。2月13日下午,何治龍來到何中益等3位菜農家的地塊,進行無人機踩點,并囑咐楊進提前組織村民,砍收好青菜頭。
第二天一早,何治龍和同事便帶上1臺無人機、1臺發(fā)電機、兩塊電池來到吊運點。打開機翼、啟動開關……在一陣轟鳴聲中,無人機騰空而起,麻袋裝好的青菜頭從田間地頭接連不斷地運送到公路邊。
“過去一個青壯年,一天最多能背六七百斤菜頭,現在不到兩分鐘,無人機就可以跑個來回,每次能吊運110斤,六七百斤也就是10多分鐘的事?!焙沃锡堃贿叢僮饕贿吙錈o人機的效率。當天,他和同事在11個小時內便完成了20噸青菜頭的吊運,解決了何中益等3位菜農的煩心事。
就在何治龍忙著用無人機吊運青菜頭時,梁平區(qū)田中秧農業(yè)科技股份合作社的無人機飛手李松林則帶領10多名“00后”飛手,走南闖北開展油菜的無人機植保。
調配藥物、計算重量、設計航線……10多臺無人機在半天時間內,就完成了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幾百畝的油菜植保作業(yè)。每年2月,這支隊伍都會外出開展油菜春季菌核病防治作業(yè)。
為了防治油菜發(fā)生菌核病,確保在盛花期內及時完成植保作業(yè),10多名飛手操控著無人機在油菜地上空有條不紊來回飛行,高效地噴灑藥物。
“以前農民人工噴灑農藥,每天只能完成幾畝地,如今一臺植保無人機一天的作業(yè)量能達到幾十畝。目睹無人機植保后,村民都夸無人機作業(yè)質量高,不漏噴、不重噴?!崩钏闪终f起無人機的田間實踐贊不絕口。
事實上,從農業(yè)植保到無人機播種、農產品吊運、森林防火、漁政農業(yè)執(zhí)法……“低空經濟”為農業(yè)農村發(fā)展“提質增效”帶來了更多可能。市農業(yè)農村委提供的數據顯示,目前全市有農用無人機約1300臺,“低空經濟”正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和產業(yè)升級的新引擎。
無人機助農業(yè)務陡增
農業(yè)飛手遠遠不夠
“95后”的余洪軍是一名“老”飛手。2017年,余洪軍來到江蘇連云港學習無人機操作技術,并成功考取了無人機飛行證。當年,他就開起了公司,并購買了2臺無人機從事農業(yè)植保作業(yè)。
“起初業(yè)務不多,公司只有兩名固定飛手。到了2019年,隨著無人機播種的出現,又聘請了四五名臨時飛手。”余洪軍說,從無人機植保到無人機播種,盡管無人機的應用場景拓展了,自己的業(yè)務也增加了,但無人機作業(yè)仍存在季節(jié)性忙閑不均。
“每年農忙季結束,飛手就沒活干?!彼貞浾f,直到2024年底,大疆推出無人機吊運新機后,飛手突然忙得不可開交,甚至出現“一手難找”的局面。
“農業(yè)生產有了無人機吊運,飛手就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干,業(yè)務量陡增讓我們措手不及?!边@幾個月,吊運農產品、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業(yè)務源源不斷。為了吃下這些訂單,他不得不找到同行或培訓學校借飛手。
問了一圈,重慶一家培訓機構答應了余洪軍的請求,選派了兩名表現優(yōu)異的飛手支援。但很快意外就發(fā)生了。
今年2月的一天,奉節(jié)朱衣鎮(zhèn)一合作社負責人邀請余洪軍幫忙吊運臍橙,沒承想無人機還沒開始吊運作業(yè),就因操作不當,撞上電線桿“炸機”了,不僅耽誤了臍橙的吊運,還造成上萬元的損失。
為了不影響公司信譽,余洪軍只好高薪從廣西請來兩名成熟飛手,才解決了臍橙無法調運的尷尬。
類似的遭遇何治龍也經歷過。
去年10月,何治龍牽頭組建了一支10多人的無人機隊,從事無人機植保、播種、吊運等服務?!翱此朴?0多人,其實飛手也就7個?!焙沃锡堈f,7人除從事一線的無人機作業(yè)外,還作為教員負責對外培養(yǎng)飛手。
然而,無人機隊運行不到4個月,就暴露了飛手短缺的問題。目前接到的無人機植保作業(yè)訂單已排到了5月、吊運業(yè)務排到了7月,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訂單,他將現有飛手分成3個組,其中兩個組負責無人機吊運,1個組負責無人機植保。“但不管怎樣精打細算,這套作戰(zhàn)方案也只能勉強維持一段時間?!备屗麘n心的是,本月底無人機植保將迎來高峰期,到時候植保和吊運將需要大量的飛手,為了“迎峰”,他們不得不發(fā)出在全國范圍內招聘飛手的信息。
“效果并不理想!”以無人機植保為例,它要求飛手具備操作無人機的能力,同時飛手也要懂一些農業(yè)方面的知識。比如熟悉常見農作物的秉性,判斷鑒別病蟲害以及對癥下藥配比農藥等。
何治龍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,說自己在朋友圈、業(yè)內交流群都發(fā)布了招聘信息,希望能找到急需的飛手。
市無人機產業(yè)協會副理事長劉長青介紹,目前,全市有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近4300人,但由于水平參差不齊,真正能用的成熟飛手只有1000多人,其中還只有小部分人能操作調運和植保無人機,面對無人機運用場景的多元化需求,和每臺無人機配備兩名飛手的常態(tài),預估重慶市至少還需要上萬名成熟的農業(yè)飛手。
多措并舉培養(yǎng)農業(yè)飛手
為更多助農場景提供人才支撐
如何解決農業(yè)飛手不足的問題?一些培訓學校和企業(yè)已經在行動。教員曾波便是其中之一。
3月7日,在位于永川區(qū)的重疆無人機科技(重慶)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重疆科技”)研學基地的一塊空地上,一場無人機飛手的結業(yè)考試正在進行。
26歲的學員陳俊林第一個步入場地進行考試。只見他雙眼專注地盯著正前方飛行的無人機,雙手操控滑桿控制無人機完成避障、直線飛行、懸停等各種動作,一旁的教員曾波作為閱卷官,觀察著他操控無人機的全過程。不到5分鐘,陳俊林就完成了考試,曾波也隨即給出了90分的成績。
當天與小陳一起考試的學員共有18位,且全部考試合格,拿到了無人機飛行證。“算上這批學員,我們今年已經培訓了500多名飛手?!痹ㄕf,全部學員能拿到無人機飛行證,并不容易。
50歲的曾波從事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培訓已有9年。其間,他除了培訓飛手外,還參與無人機的一線作業(yè)。9年來,他累計開展的無人機作業(yè)面積達10萬畝以上,培訓的學員超3000人,2022年他還獲得了巴蜀工匠杯無人機賽項冠軍,由于業(yè)務出色,他是業(yè)內出名的“明星教員”。
“傳授技能,其實教學方法很重要?!痹ㄕf,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作為一個新興的職業(yè),很多人都想嘗試,但學員的年齡結構、知識水平、理解能力都不一樣,這要求教員在教學上要創(chuàng)新方法,針對每個人的情況,做到因材施教。
比如,他會按照“一熟一生”的原則,將有飛行基礎的學員和零基礎學員分為一組,從而保障教學進度的一致;同時,每個組他還會挑選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員,擔任小組長,通過傳幫帶,加深大家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;針對年齡比較大、學得慢的學員,他會給他們“開小灶”進行陪練。
曾波記得,曾有位60多歲的唐姓學員,由于年齡大手指不靈活,每次要求直線飛行時,他操作的無人機總是曲線飛行,后來通過反復糾正姿勢,這名大齡學員終于能熟練控制無人機。
與曾波不同,梁平職教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(yè)產業(yè)學院的骨干教師李世飛,則通過“產教融合”方式培養(yǎng)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。
他告訴記者,結合企業(yè)(合作社)的具體需求,學校對理論教學和田間實操時間,按照1:2的比例進行了調整,并將實操分為了初中高三個等級。在理論教學中,李世飛除了講解無人機的基礎知識外,還要講解農業(yè)方面的知識,目的是快速提高飛手的綜合能力。
通過4年的教學探索,梁平當地已累計儲備400余名無人機飛手,其中有100余名飛手投入了農業(yè)一線作業(yè),成為了行業(yè)的佼佼者。
市農業(yè)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,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(fā)展和無人機應用領域在農業(yè)的不斷拓展,近幾年將是農業(yè)無人機行業(yè)的快速發(fā)展期,這勢必催生更多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的新崗位。而現實是,我國現有的無人機飛手人數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,據有關部門測算,目前我國無人機飛手的缺口高達100萬人,其中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的缺口在25萬人左右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目前重慶市已聯合川渝高校,以及有資質的無人機培訓機構通過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、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振興帶頭人“頭雁”等項目培訓,自主培養(yǎng)一批農業(yè)無人機飛手,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,從而解決短期內的人才缺口。同時,通過開展“校企”“產教”融合等方式,儲備一批符合重慶丘陵山區(qū)需要的無人機飛手,為無人機在農業(yè)農村領域的更多場景運用,提供人才支撐。
相關新聞>>>
高薪與汗水交織的“田間飛行員”
近年來,隨著“低空經濟”在農業(yè)農村領域多場景的廣泛運用,操控這些無人機的“農業(yè)飛手”成了田間地頭的新興職業(yè)。他們的薪資如何?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“田間飛行員”?記者進行了走訪。
一般來講,農業(yè)飛手的收入主要由底薪和作業(yè)提成構成。根據重慶市某無人機培訓機構的數據,新飛手若沒有自有設備,入職農業(yè)公司后的底薪通常在3000元至4000元,提成則按作業(yè)面積計算,每畝0.5元至1元。若每月完成7000畝作業(yè),提成可達7000元,總收入輕松破萬元。
而吊運飛手普遍日薪在300元至500元之間,若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,滿負荷工作,理論上月收入在8000元至15000元。如果是新手或無經驗飛手,月薪一般4000元至6000元;具備1年以上經驗者可達6000元至15000元,資深飛手,比如測繪、物流等飛手,月薪可能上2萬元。
不過,高收入背后是高強度的工作。梁平的植保飛手李松林透露,團隊在農忙季(3月至9月)每天凌晨4點出工,日作業(yè)量高達數百畝,普通飛手半年收入可達6萬至8萬元,但需忍受酷暑和長時間戶外作業(yè)。另外,成為飛手需要專業(yè)學習,培訓機構學費普遍在7000元至15000元,考證周期約20天,從新手到熟手需要較長時間經驗的積累,企業(yè)更青睞有經驗的飛手,尤其是能熟練操作多種機型、應對復雜場景的“多面手”。
由此可見,農業(yè)飛手的高薪并非觸手可及,它需要技術、體力和商業(yè)嗅覺的多重加持。正如從業(yè)者所言:“三年入門,五年懂行,十年稱王。”對于有志于此的年輕人,專家建議結合農業(yè)知識深耕細分領域(如精準施肥、病蟲害監(jiān)測),同時關注政策動向,通過不斷學習,成為農業(yè)“低空經濟”的“搏浪者”。
(2025年3月26日《重慶日報》記者 趙偉平)
編輯:吳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