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來,山東省威海市緊扣“依托一張網、畫好一張圖、搭建一平臺”,深入推進“腳板+鍵盤”融合互促,創(chuàng)新實踐護路電子地圖實戰(zhàn)運用,有效破解護路工作“點多、線長、面廣”等難題。
苦練點位采集“基本功”。組織護路巡查大隊對轄區(qū)內289.9公里鐵路沿線開展“地毯式”信息采集,精細整合沿線2.5公里范圍內各類點位數據2053個;建立隱患點位119處、汛期重點防控點位14處的動態(tài)數據庫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,將點位信息集成到護路電子地圖系統中,實現數據可視、預警可判、風險可控、信息聯動,推動巡防模式從“粗放式巡查”向“精準化防控”轉變。
構建線上線下“大協同”。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統,融合電子地圖智能信息系統優(yōu)勢,實現對重點區(qū)域全天候、可視化監(jiān)測;2025年上半年,通過“視頻監(jiān)控預警+線下快速處置”機制,及時發(fā)現并消除安全隱患20余起,提升隱患處置及時性和準確性。
架設智能護路“千里眼”。深度融合電子地圖和“智慧城市大腦”,結合 AI 學習算法,構建隱患預測模型、實現對風險等級動態(tài)評估;聯動村書記、網格員形成“專業(yè)巡查+屬地治理”的群防群治體系,通過電子地圖“一鍵調用”應急資源,可實現事故點位精準定位,大幅提升應急響應效率;在防范汛期隱患工作中,通過電子地圖精準排查5處潛在風險點,聯動工務段2小時內完成排查處置,彰顯“數據跑路”替代“人工奔波”的現代聯防效能。(山東省威海市委政法委 元瑞泉 胡剛)
編輯:吳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