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君 通訊員 張夢彥
“小陳sir,我的電腦丟了……”“小陳sir,我想辦理證件……”“小陳sir,我被詐騙了……”
“叮咚,叮咚……”在廣東省廣州市公安局番禺分局小谷圍派出所廣州大學社區(qū)警務室,伴隨此起彼伏的手機提示音,社區(qū)民警陳銳城的指尖在屏幕上輕快跳躍,這位“95后”民警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社區(qū)警務工作。
參加公安工作不到3年的他,主動請纓守護這片匯聚數(shù)萬名師生的大學城社區(qū),用一套“線上線下聯(lián)動、沉浸體驗強化、科技手段賦能、師生共建共治”的高校社區(qū)治理新模式,贏得了師生們的真心信賴。2025年以來,廣州大學大學城校區(qū)詐騙類警情同比下降17.14%,盜竊類警情下降35.29%,這份成績單的背后,是他用青春守護青春的執(zhí)著。
作為廣州大學城師生人數(shù)最多的高校,廣州大學的社區(qū)警務工作挑戰(zhàn)重重。陳銳城剛到社區(qū)那天,有老師看著這位和學生年紀相仿的年輕民警,不禁質疑:“他能行嗎?”
“要守護好他們,就得先融入他們。”面對思維活躍卻社會經驗匱乏的“00后”大學生,陳銳城脫下警服換便裝,泡在學生食堂和大家聊網購,扎進籃球場切磋球技,蹲在社團活動現(xiàn)場聽同學們談兼職,一點點摸清這些“互聯(lián)網原住民”的生活軌跡。
近距離的接觸讓,他敏銳捕捉到學生們愛科技、喜體驗、信同伴的關鍵信息,并形成“以科技為矛、以體驗為盾、以青春聯(lián)結青春”的警務策略。
在廣州大學警務室,陳銳城打造的“醒詐體驗館”成了校園熱門打卡地。這里有警情通報區(qū)晾曬本地案例,視頻教育區(qū)循環(huán)播放反詐視頻,還有知識答題區(qū)檢驗學習效果。
一次走訪中,他發(fā)現(xiàn)一名學生不聽輔導員勸阻,執(zhí)意給陌生APP投錢。他立刻把學生請到體驗館,對著案例逐條分析:“你看,這種先給小甜頭的套路,和這些案例一模一樣。”學生恍然大悟,當即停止轉賬。
2025年AI技術迅猛發(fā)展,一篇關于數(shù)字警察的文章讓陳銳城眼前一亮?!澳懿荒芙o學生們配個24小時在線的‘安全顧問’?”他立刻研究起來——依托學校已普及的企業(yè)微信搭建平臺,接入定制化知識庫,就能實現(xiàn)智能問答。
為了讓知識庫更“懂”學生,他帶著團隊泡在宿舍區(qū)、教學樓,收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:“外賣丟了怎么辦?”“身份證補辦要帶啥?”“兼職時被克扣工資咋處理?”整整一個月,他們梳理出100多個高頻問題,逐條打磨答案。當這個被命名為“慶園AI小警”的程序上線時,立刻成了校園“紅人”。
“慶園AI小警提醒您,近期機票退改簽詐騙高發(fā)……”每天早晚,它會準時推送預警信息;學生有疑問,隨時能收到秒回的解答。上線至今,它已處理師生咨詢超1000次,從證件辦理指引到反詐知識科普,成了大家指尖上的“守護神”。
在番禺公安分局小谷圍派出所這個全市警用無人機試點單位,陳銳城又玩出了新花樣。“貼海報、發(fā)傳單太老套,得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?!彼麕ьI團隊給無人機裝上大喇叭,掛上反詐標語,在下課高峰期的教學樓、食堂上空巡航。
“冒充客服要共享屏幕的都是騙子!”“校園貸陷阱深,千萬別碰!”清脆有力的空中喊話穿透人群,配合機身上醒目的反詐標語,成了校園里一道移動的風景線。
當夜幕降臨,無人機緩緩降落在警務室,“慶園AI小警”仍在屏幕上閃爍,陳銳城的手機還在不斷收到信息。
這位“95后”民警知道,守護這片青春之地,既要腳下有泥,也要眼中有光——用年輕人的方式守護年輕人,這便是他作為社區(qū)民警的青春答卷。
編輯:徐媛